技术文章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技术文章 >重磅!制药用水药典法规与灭菌对比

重磅!制药用水药典法规与灭菌对比

更新时间:2025-07-15   点击次数:14次

重磅!制药用水药典法规与灭菌对比


引言:


    制药用水是药品生产过程中用量最大、应用广泛的关键辅料,其质量直接关系到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着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监管要求的不断提高,制药企业水处理系统的合规性和灭菌效果控制变得愈发重要。本文将重点围绕制药用水处理的法律法规要求和灭菌操作技术两大核心内容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制药企业提供全面、实用的水处理知识指导。



   关键词:2025中国药典、无菌抽检、消毒剂、杀孢子剂、洁净区、灭菌方式、灭菌频率、水系统、注射用水系统、纯化水、注射用水、微生物、微生物污染、BCC、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微生物检测,微生物驱动、无菌生产、无菌处理、无菌体系、无菌环境、无菌参数、环境监测、环境数据统计。


一、制药用水处理法律法规框架


1.1 中国药典2025年版的主要变化


  在制药用水通则方面,2025版药典主要有三项重要变化:修订通则0261《制药用水》、修订通则0681《制药用水电导率测定法》以及新增通则9209《制药用水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这些变化体现了从静态终点控制向全过程动态管理的转变,强化了企业主体责任,明确了制药用水核心风险控制要素。


    纯化水和注射用水的质量标准也有显著调整。对于纯化水,2025版药典将检测项目从2020版的10项精简为以电导率和总有机碳(TOC)为核心的关键指标。其中,电导率检测采用"三步法",若第一步合格可豁免酸碱度、重金属、硝酸盐等5项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不挥发物检测则从强制项改为基于风险评估的选做项,这一变化反映了对现代化净水技术的认可。


    注射用水标准的变化更为引人注目,允许采用非蒸馏工艺制备注射用水,这与国际主流药典(USP、EP)的要求保持一致。这一突破将推动制药企业采用更先进、节能的制备技术。同时,注射用水的检测项目也进行了优化,删除了pH值和重金属等可通过电导率间接控制的指标,进一步突出了关键质量属性的控制。


图片


1.2 国际药典标准对比


    为便于制药企业理解和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要求,下面对中国药典(ChP)、美国药典(USP)和欧洲药典(EP)的制药用水标准进行对比分析。


    在制药用水分类方面,ChP将制药用水分为饮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和灭菌注射用水四类;USP则包括散装水(如纯化水、注射用水)和包装水(如灭菌纯化水、灭菌注射用水)等;EP除了纯化水和注射用水外,还新增了提取用水。


    对于注射用水的制备方法,ChP2025版已与USP、EP协调一致,允许采用蒸馏法或其他等效纯化工艺。这一变化将有助于中国制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质量控制要求上,三大药典均强调了电导率和TOC的重要性,但具体指标略有差异。例如,EP要求若散装纯化水电导率不符合要求,应进行元素杂质评估;USP则对注射用水的电导率规定了更详细的温度补偿方案。微生物限度方面,ChP、USP和EP均规定纯化水中微生物每毫升不得过100 cfu,注射用水每100毫升不得过10 cfu,体现了对微生物控制的高度重视。


1.3 GMP对制药用水系统的要求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作为制药企业的基本准则,对制药用水系统提出了明确要求。GMP强调,水处理设备及其输送系统的设计、安装和维护应能确保供水达到设定的质量标准。



Oxytech


二、制药用水灭菌技术与操作


2.1 物理灭菌技术


   物理灭菌技术是制药用水处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包括巴氏消毒、紫外线消毒和纯蒸汽灭菌等。


    巴氏消毒法是一种低温热消毒技术,通常将纯化水加热到80℃,保温循环40-60分钟。该方法能有效杀灭系统中的致病细菌和大多数非致病细菌,但无法直接杀灭芽孢。巴氏消毒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较低,适用于纯化水系统的周期性消毒。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加热速率和保温时间,确保系统各部分均达到规定温度。


    紫外线消毒技术利用254nm波长的紫外线破坏微生物的DNA结构,达到杀菌效果。该方法具有广谱杀菌能力,无二次污染,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制药用水系统。然而,紫外线消毒的穿透力较弱,易受水质浊度影响,且存在消毒死角。因此,紫外线消毒通常作为其他灭菌方法的补充,用于连续消毒或作为最终安全屏障。


    纯蒸汽灭菌是注射用水系统常用的灭菌方法,通过121℃以上的饱和蒸汽对系统进行灭菌。该方法能有效杀灭包括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灭菌效果可靠。纯蒸汽灭菌的关键参数包括灭菌温度、时间和蒸汽质量。在操作过程中,应确保系统所有部位均能达到设定的灭菌条件,并通过生物指示剂验证灭菌效果。


2.2 化学灭菌技术


    化学灭菌技术在制药用水处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包括消毒剂消毒、臭氧消毒和过氧化氢消毒等。


    化学消毒剂消毒推荐采用奥克泰士消毒剂,进行高效灭菌,满足GMP的高标准要求,保证制药用水无菌参数,保护实际生产活动进行。


    臭氧消毒是一种高效的氧化消毒方法,臭氧浓度达到0.2mg/L以上时,可在短时间内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臭氧消毒的优点是杀菌速度快、无残留,但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对系统材质有一定要求。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臭氧浓度和接触时间,并在用水点前安装臭氧分解装置,确保出水臭氧浓度为零。


    过氧化氢消毒,特别是汽化过氧化氢消毒技术,近年来在制药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通过将过氧化氢溶液汽化为高浓度的过氧化氢气体,利用其强氧化性杀灭微生物。汽化过氧化氢消毒具有穿透性强、灭菌效果可靠、无残留等优点,适用于各种复杂系统的灭菌。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控制过氧化氢的浓度、温度和湿度,以达到最佳灭菌效果。



Oxytech


三、制药用水质量监测与控制


生物膜控制策略


    生物膜是制药用水系统中微生物污染的主要形式,也是灭菌操作的重点和难点。生物膜是微生物在管道内壁形成的保护性群落,可抵抗消毒剂并持续释放内毒素,对制药用水质量构成严重威胁。


    生物膜的控制应采取综合策略,包括:


    1.系统设计优化:采用光滑内壁的管道,避免死角和盲管,减少生物膜形成的可能性。


    2. 材料选择:选用不易形成生物膜的不锈钢材料,并确保焊接质量。


    3. 运行参数控制:保持适当的水流速度(通常≥1m/s,具体系统按照内部SOP执行,湍流状态需要结合制定),避免低流速区域的形成。


    4. 周期性清洗消毒:结合化学清洗和热消毒,定期去除可能形成的生物膜。


    5. 生物膜监测:采用ATP生物荧光法、激光诱导荧光技术等快速检测方法,及时发现生物膜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