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技术文章 >点明!制药企业哪些剂型需要特别检验BCC!

点明!制药企业哪些剂型需要特别检验BCC!

更新时间:2025-07-16   点击次数:14次

点明!制药企业哪些剂型需要特别检验BCC!




引言

|Oxytech奥克泰士

      2025年版《中国药典》的预+实施标志着制药行业微生物控制进入"零容忍"时代,其中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群(Burkholderia cepacia complex, BCC)作为"不可接受微生物"被重点管控,其检出将直接判定为严重缺陷项。与此同时,生物膜作为微生物污染的隐形堡垒,已成为制药用水系统和生产设备持续污染的主要根源。本文系统梳理需要进行BCC检验的剂型类别、存在生物膜风险的生产环节,并基于2025版药典要求提出针对性防控策略,为制药企业提供从质量控制到工艺优化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关键词: 不可接受微生物、BCC、罗尔斯通菌、纯化水、注射用水、制药用水、中国药典、缓冲失衡、霉菌污染、洁净区清洁、消毒剂、杀孢子剂、奥克泰士、湿热灭菌、干热灭菌、微生物限度、BCC、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皮氏罗尔斯通氏菌、霉菌、曲霉、洁净区、洁净室、无菌室、微生物污染、微生物、微生物处理、消毒灭菌、微生物防控、微生物限度、微生物超标、微生物隐患、杀孢子剂、消毒剂、




一、需进行BCC检验的剂型分类及法规依据




01


(一)高风险水性基质制剂


口服液体制剂作为BCC污染的重灾区,被2025版药典列为重点监测对象。这类制剂以水为主要溶剂,直接提供了BCC生存繁殖的理想环境。以止咳糖浆为例,其生产过程中,纯化水系统的储罐和管道盲端生物膜是主要污染源,灌装设备的喷嘴和密封圈残留液膜则成为二次污染的关键节点。

   

   外用乳膏与软膏制剂因含有水分和油脂双重基质,形成了微生物生态系统。皮炎平、抗真菌软膏等产品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原料油脂(如凡士林、羊毛脂)中的含水杂质,以及乳化设备搅拌桨和罐壁的冷凝水。BCC通过分泌脂肪酶分解乳化剂可导致乳膏分层,更严重的是通过破损皮肤侵入人体引发伤口化脓,临床感染案例占比达12%。2025版药典要求此类制剂在生产前需对原料进行BCC专项检测,生产过程中每批次抽样,采用薄膜过滤法结合16S rRNA测序进行鉴定。

   

   滴眼剂和滴鼻剂等黏膜用制剂由于直接接触敏感组织,其BCC控制要求更为严苛。这类制剂的污染环节主要包括配液罐的氧气头、取样阀密封不严,以及包装材料瓶口和滴管内部残留的清洁水。值得注意的是,BCC对常用防腐剂苯扎氯铵具有天然耐药性,可导致二次污染风险根据药典要求,此类产品需执行与无菌制剂同等严格的BCC控制标准,生产环境需达到B级洁净区要求,浮游菌≤50 CFU/m³


02


(二)中药制剂的特殊风险类别

 

  中药提取物因其成分复杂性和生产工艺特殊性,成为BCC污染的另一高风险领域。板蓝根浸膏、银杏叶提取物等产品的污染主要发生在提取用水的反渗透膜污染和浓缩设备的冷凝水回流环节。研究表明,BCC可分解黄酮类成分,导致板蓝根提取物中黄芩苷含量下降约20%。更严峻的是,中药提取车间的BCC可通过空气传播至其他生产线造成交叉污染。2025版药典要求中药提取物建立BCC风险评估体系,采用FMEA模型识别关键控制点,并实施每批产品的BCC检测。


   中药糖浆剂作为传统剂型,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高糖分环境虽能抑制部分微生物,但30℃左右的储存温度恰好是BCC的最适生长温度;另一方面中药复方成分可能为BCC提供特殊营养。对此,药典要求中药糖浆剂除常规微生物限度检查外,需额外增加BCC专项检验,并对提取用水系统实施每周一次的BCC监测。





03


(三)低风险剂型的条件性检验要求


   口服固体制剂通常被认为BCC风险较低,但其生产过程中的特定环节仍可能引入污染。片剂和胶囊的造粒环节使用纯化水时,若系统存在BCC生物膜,则可能导致粉末颗粒污染。2025版药典虽未强制要求口服固体制剂成品进行BCC检验,但明确规定其生产用纯化水系统必须符合BCC控制标准,需每月进行检测,且在C/D级洁净区的浮游菌监测中需包含BCC项目。对于采用水性包衣的片剂,由于包衣液可能成为BCC滋生地,需在包衣工序终点进行BCC检测。


外用散剂和颗粒剂的BCC风险主要源于湿润环境下的生产设备。某企业的痱子粉生产线因除湿系统故障导致相对湿度超标,在混合机内壁形成生物膜,最终产品检出BCC。药典对此类剂型的控制策略是基于风险评估的条件性检验:当生产环境湿度超过60%、使用水性黏合剂或生产周期超过48小时时,需进行BCC检验。





点明!制药企业哪些剂型需要特别检验BCC!




二、生物膜高风险剂型及生产环节分析




01

水系统依赖性制剂的生物膜风险

注射剂生产中的纯化水和注射用水系统是生物膜形成的典型环境。BCC等革兰氏阴性菌通过初始附着、不可逆粘附、微菌落形成、成熟生物膜和主动分离五个阶段,在管道内壁形成厚度可达50μm的生物膜结构。某氨基酸发酵企业因阀门泄漏导致生物膜污染,连续3批产品报废,直接损失超200万元。2025版药典对水系统提出强制性设计规范:主管道流速需≥1.5 m/s,支管≥0.9 m/s,以减少死水区;316L不锈钢管道内壁粗糙度(Ra)需≤0.5 μm,抑制微生物附着。


生物制剂的发酵罐系统面临多重生物膜挑战。搅拌桨与发酵液的界面区域因剪切力变化容易形成生物膜,而通气系统的气泡分散器则成为生物膜滋生的热点。研究显示,生物膜可使发酵罐的传热效率下降30%,能耗激增。针对这一问题,推荐采用奥克泰士消毒剂循环消毒替代传统消毒方式,满足药典清除生物膜要求,减少生物膜带来的隐患危害。


02

多相体系制剂的设备生物膜风险

  乳剂和混悬剂的生产设备因其复杂的内部结构成为生物膜控制的难点。高速剪切乳化机的定子与转子间隙、胶体磨的研磨面均可能形成生物膜。某企业的脂肪乳注射液生产线因均质机阀门生物膜导致产品颗粒度异常,最终追溯至生物膜脱落的微小碎片。解决这类问题需要采用"清洁-消毒-验证"三步法:先用碱性清洗剂去除EPS基质,再用过奥克泰士消毒剂杀灭生物膜内微生物,最后通过ATP生物荧光法(RLU值≤30)验证清洁效果。



点明!制药企业哪些剂型需要特别检验BCC!




三、BCC与生物膜控制的综合策略




01

基于风险评估的检测体系构建

   制药企业应建立分级分类的BCC检测策略。对于高风险剂型(口服液体制剂、滴眼剂),需采用"过程检测+成品检验"的双重控制:过程检测包括每班次的纯化水BCC监测、关键设备表面的ATP检测;成品检验则需按照0.1%的比例抽样,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培养结合PCR鉴定。中风险剂型(外用乳膏、中药提取物)可实施每周一次的环境监测和每月一次的成品抽检。低风险剂型(口服固体制剂)则基于年度风险评估结果确定检测频率,但生产用水系统的BCC监测不可豁免。


   生物膜监测应采用多方法联合验证策略。ATP生物荧光法可快速评估清洁效果(RLU值≤30为合格);结晶紫染色法用于定性检测生物膜形成;而qPCR技术则可定量分析生物膜中的特定微生物。某国际药企建立的"生物膜风险指数"模型,综合考虑设备材质、水流速度、温度和营养物水平等因素,将系统划分为高、中、低风险区域,实施差异化的监测频率。


02

消毒技术的创新应用与效果比较

  奥克泰士消毒剂展现出高度的生物膜清除能力。与传统的氯制剂相比,其优势在于:穿透生物膜能力强(较季铵盐提升5倍);对设备无腐蚀性;分解产物为水和氧气,无残留风险。